為深入挖掘史志文化,弘揚史志精神,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,7月16日,山東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金才帶隊,攜副會長李平生(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原黨委書記、教授)、文化公益大使張曉生(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)等一行,赴山東黃氏集團(廠區)——黃氏印務實地考察調研,并交流座談。黃氏集團董事長黃強及公司高層陪同。
考察團一行先后參觀了黃氏印務的印刷車間、折頁車間、鎖線車間、裝訂車間等主要生產區域,見證了印刷成書的全過程。作為國內史志類集編撰、印刷、出版為一體的標桿企業,黃氏集團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印刷設備(當前國內不超過三臺),以12000f/h印刷速度、精湛的工藝技術和嚴謹的工匠精神,確保了史志典籍的高品質印制。
車間內,自動化設備與人工精細操作相結合,每一道工序都彰顯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堅守。
站在一面面高聳的“藏書墻”前,考察團駐足良久、深表震撼。看著這些整齊排列的史志典籍,從古代方志到現代年鑒,跨越歲月長河的文明記憶在此沉淀。大家時而俯身細察裝幀細節,時而抬手輕撫書脊紋路,連連贊嘆:“這才是真正的文化長城!”
黃強介紹,黃氏集團從事地方古籍文獻研究開發,地方史、志、年鑒編修出版20余年,業務覆蓋全國17個省、自治區。這些藏書墻匯聚了企業多年累積的樣書2萬個品種,藏書20余萬部,其中更有通過科技手段的孤本再造。
王金才特別關注典籍的保存工藝,并強調:“史志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,要用最科學的手段對抗時間?!? 李平生則對地方志中的民俗記載興趣濃厚,稱:“這些記載中,藏著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基因?!?
黃強說,黃氏集團依托多年編篡出版各級黨史方志及各類地情書,構建了龐大的史志數據庫,并結合AI技術,探索出“數據庫+數字技術+專家”的志書編修新模式,并逐步實現完善的史志數字化存儲。
在隨后的座談會上,雙方圍繞史志編撰、收藏保護、文化傳播等議題展開討論。大家一致認為,史志作為記錄歷史、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,其研究價值與時代意義會隨著時間推移愈發珍貴,尤其在數字化時代,如何通過創新手段保存和傳播史志文化,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機遇。
黃強表示,企業始終以“傳承文化、服務社會”為使命,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力量,持續提升技術水平,為史志典籍的整理、研究、編撰及出版提供有力支撐,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承貢獻企業力量。
座談尾聲,王金才撫摸著藏書感慨:“每一本史志典籍都是一扇時空之門。我們的任務不僅是守護這些門,更要幫當代人找到鑰匙?!?/span>
王金才指出, 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”,而史志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。黃氏集團以現代化技術賦能傳統印刷、傳統史志保護,為史志文化的存續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他希望黃氏集團能夠依托優勢,進一步深入挖掘史志文化、史志精神,推動史志文化從“紙上”走向“云端”,讓更多人了解歷史、銘記鄉愁、增強文化自信。
座談會當場,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,將攜手開展“史志文化活化”工作,匯聚學術和科技力量,借助數字化手段、文創產品開發和開展研學活動等多元形式,讓沉睡的史志典籍“活”起來,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,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。
挖掘史志文化,修志問道,以啟未來。
傳承史志精神,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
此次考察活動,不僅展現了山東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對史志文化的高度重視,也為探索“文化+產業”融合路徑提供了新思路。省文研會將以此為契機,聯合社會各界力量,共同推動史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,讓沉睡的史志典籍煥發新生,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持久動力。
活動花絮
版權所有:山東省中華文化研究會 魯ICP備18009624號-1
辦公地址:濟南市市中區馬鞍山路18號院9-2 | 郵編:250001 | 郵箱:sdzhwcxh@163.com
辦公電話:0531-86017775 | 微信公眾號:sdzhwhyjh
技術支持:海右天泰傳媒有限公司